拆除已經完工的別墅,確實會造成數以千萬計的經濟損失,但這正是企業違建別墅應得的懲罰。讓敢闖法律紅線者付出沉痛的代價,才能更好地警示其他企業。
  本報特約評論員湯嘉琛
 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境內的鴨河水庫,冒出了一片名為“綠保珍稀植物園”的豪華別墅群。鴨河水庫是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地,也是數百萬南陽市民的飲水保障。此事被媒體曝光後,當地有關負責人對違建別墅一事公開表示“認錯”。
  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指出,“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、改建、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”。儘管別墅區立項時穿了“綠保珍稀植物園”的馬甲,在被媒體曝光後也辯稱那些單體建築是“觀景房”,仍然難掩這些別墅的違建性質。媒體報道的事實確鑿,水庫管理部門不得不服軟認錯。
  不過,在水庫區違建別墅事關數百萬民眾的飲水安全,僅有“認錯”顯然不夠。更何況,水庫管理部門在“認錯”時,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“主要錯在沒有對項目進行環評”。按照這個邏輯,如果開發商從有關部門拿到環評報告,就不用理會法律法規劃定的紅線,違建的別墅就能堂而皇之地拿到“身份證”?
  違建別墅,“認錯”必不可少,“糾錯”更至關重要。然而,當地政府部門對這起違建事件的處理,與事件本身的惡劣程度並不匹配——南召縣僅對“綠保珍稀植物園”下達停建令,拆除19棟別墅中不在規劃區域內的3棟建築,並對相關企業處以30萬元的罰款。對財大氣粗的地產商來說,這些處罰與撓癢癢何異?
  水庫違建別墅事件最終會如何收場?公眾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是,企業利用“生米煮成熟飯”的方式,通過繳納一筆罰款獲得合法的銷售資格;政府部門則以避重就輕的處罰從輿論漩渦中脫身,隨後還能從企業那裡得到各種好處。在以往曝光的案例中,很多違建別墅事件最終都不了了之,因此公眾的擔憂並非多餘。
  有鑒於此,違建別墅事件不能倉促畫上句號,而應以更嚴厲的“糾錯”措施回應民眾關切。首先,環保部門必須堅持照章辦事的原則,不能讓地產商“先上車後補票”的如意算盤得逞。
  其次,很關鍵的一點是,有關部門應該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啟動問責程序。別墅群從規划到立項,從徵地到建設,整個過程中少不了政府官員的審批和許可。究竟是哪些人罔顧百姓利益,給違建企業開了“綠燈”,這其中是否涉及錢權腐敗,都值得深究。一句不痛不癢的“認錯”敷衍不了輿論,依法問責必不可少。
  此外,一旦認定那些建在水庫的別墅觸犯了法令,就應該依法依規予以拆除。拆除已經完工的別墅,確實會造成數以千萬計的經濟損失,但這正是企業違建別墅應得的懲罰。讓敢闖法律紅線者付出沉痛的代價,才能更好地警示其他企業。  (原標題:違建別墅要認錯更要糾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svasarw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